“秦漢上林園”城市公墓按照“園林式、綠化式、小面積、大容量”的思路,突出“生態化、公益化、節約化”特征,做到三季有花,四季長青,園區內設有墓穴葬、草坪葬、樹葬等多樣安葬方式,以充分體現“可降解,無污染,小面積,大容量”的人文建設理念,建設單穴占地面積0.6平方米,雙穴占地0.8平方米,可滿足轄區內居民30年的喪葬需求。 為了充分體現公墓的公益性質,陵園墓穴銷售價格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則,以不及市場價格的三分之一定價減輕了轄區居民的經濟負擔。對城鄉低保戶、五保戶、重點優撫對象、城市三無人員、見義勇為犧牲人員實行減免。在日常管理中,積極宣傳、引導喪屬采用鮮花祭祀、網上祭祀等環保形式進行文明祭祀,逐步規范喪屬焚燒紙錢等不文明祭祀行為。
請撥打電話咨詢
信息來源:www.bkmwllc.com | 發布時間:2020年01月11日
傳統殯葬是我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一種習俗,發展至今,雖然有很多儀式和習俗都簡化不少,仍然有一些沉疴陋習遺留下來,與現代社會發展發生矛盾,例如“攀比風氣”興建“豪華大墓”、“活人墓”等等,甚至有些“天價墓”直接影響人們生活,導致“死不起”呼聲水漲船高,造成殯葬矛盾愈演愈烈。近年來,政府對實施殯葬改革之路也從未停歇,殯葬問題關乎民生問題,為緩解矛盾,大力倡導綠色殯葬,節約殯葬用地。
傳統殯葬沉疴陋習
傳統殯葬習俗主要體現在農村比較突出,一般農村有人去世,都會在家里或祖厝放3-5天,這期間會大擺酒席宴請村人,且會邀請民間吹喪樂隊來駐唱,舞蹈隊、腰鼓隊等等,在人們眼里覺得陣仗越大,場面越熱鬧,越代表盡孝,家里越有經濟實力,但往往這樣一場喪事辦下來,需要耗資5-10萬不等,這無疑增加人們的經濟負擔,這些都是傳統殯葬發展至今存在的沉疴陋習。
為了改變這種殯葬陋習,政府在農村開展“移風易俗”、“文明殯葬”相關宣傳活動。樹立文明殯葬新風,減少殯葬中的燃放炮竹對環境的污染,推廣新型殯葬,推行火葬,讓傳統殯葬沉疴陋習進一步得到改善。
整治“活人墓”、“大墓”
國內的一些地方有“賣好墓地,活人添壽”的說法,和公墓里的墓地價格高昂,且價格連連上升,為了“死得起”,很多人選擇山上建一座活人墓以防止自己百年之后無葬身之所。還有在農村有很嚴重的攀比風氣,興建“大墓”、“豪華家族墓”皆來體現自己有多富有。但以此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,和攀比的不良社會風氣。
對此,政府大力整治“活人墓”、“大墓”,近兩年來是拆除活人墓和大碑大墓的高潮。推進整治工作,努力形成擯棄不良喪葬習俗,營造文明殯葬、生態殯葬的良好局面。
提倡綠色殯葬、節地生態葬
傳統的墓地安葬方式占用土地、浪費資源、破壞環境等弊端日益明顯,對此,政府不得不實行殯葬改革來緩解殯葬矛盾爭端。而節地生態葬法是深化殯葬改革的重要舉措和方向,它通過樹葬、花葬、海葬、壁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骨灰處理方式,實現土地資源合理使用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。
對此,政府可以利用媒體和互聯網等傳播途徑,來倡導環保、文明、節約的綠色殯葬方式。引導群眾開展社區公祭、集體公祭等現代紀念追思活動,倡導文明治喪、低碳祭掃,從而推動殯葬改革順利進行??梢哉f,推廣綠色殯葬也是一件功在當代,利在千秋的民生大事